当高校艺术教育遇见云南非遗文化,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个夏天,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的师生们用一场跨越山河的文艺盛宴给出了精彩答案。
7月16-21日,他们赴云南省云县,开展为期6天的“暑期艺术下乡”文化采风交流活动,以深度挖掘地方非遗文化、赋能乡村艺术教育为核心,通过采风调研、培训交流、成果展演等形式架起高校与乡村之间的文化桥梁。
师生在云县开展学习交流
师生深入云县多个非遗传承基地开展调研学习,借助深度采风建立起对云县地方传统历史文化的立体认知。在爱华镇滇缅铁路遗址园,师生们聆听抗战故事,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幸福村傣族村寨,与彝族俐侎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尤张妹交流民间山歌调、响篾演奏、手工织布等传统技艺;在阿卓山非遗传习所,欣赏了云县文艺爱好者表演的电吹管演奏《火车开进我家乡》、原创歌曲《帮扶之爱》;在月亮山庄,参观了地方民间实物收藏,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布正昌探讨云州彝族唢呐乐、云州大芦笙的艺术精髓。
举办艺术培训班
活动期间,学校在云县举行了“云启华章·艺术乡见”艺术培训班,“华云艺术人才培训基地”同时正式揭牌成立。学校教师团队在云县老年大学开设合唱指挥、声乐、舞蹈、古筝、二胡等专业课程,通过“理论+实操”的培训模式,为当地百余名文艺能手提供系统指导。培训还特别注重将专业技法与地方特色相结合,让学员掌握“既专业又接地气”的表演技能。
一位参加培训的云县文化馆演员说:“老师手把手教我们发声技巧,让我对民歌演唱有了全新认识。”
文艺晚会暨成果展演现场
作为采风交流的收官之作,“云启华章·艺术乡见”文艺晚会暨成果展演于7月21日晚在云县爱华镇小忙兔村精彩上演。晚会汇集了艺术学院师生与当地文艺骨干共同编排的节目,以艺术教育的专业呈现融合云县非遗文化元素,用激昂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展演以刘波教授编创的开场舞《花开云县》拉开帷幕,30位舞者用曼妙舞姿描绘锦绣云县;女高音歌唱家刘慧带来的独唱《我爱你中国》,现场掌声连连;梁军教授指导合唱《冬去春又来》和《走向复兴》,将整场晚会推向了高潮;云县彝族学会带来的原创歌舞《帮扶之爱》是舞台上的感人瞬间,舞者用真挚的艺术语言讲述了华南理工大学与云县之间山河情深的帮扶故事。
据悉,本次活动是华南理工大学对口帮扶云县的重要举措之一,旨在通过艺术交流提升当地文艺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同时让高校师生深入了解非遗文化,实现双向赋能。学校将继续深化帮扶合作,助力云县文化振兴和高质量发展。
文字:艺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驻云县工作队
图片:艺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驻云县工作队
视频:
编辑:
责任编辑:徐培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