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华南理工大学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学校体育美育教学改革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21〕6号)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强化艺术教育工作顶层设计,推进艺术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一流高校艺术教育格局。
一、艺术教育基本情况
学校现有音乐表演、音乐学、舞蹈学、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环境设计等6个艺术类本科专业和艺术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其中音乐表演、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建有首个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专场音乐会的非艺术类院校青年交响乐团、合唱团以及室内乐团、交响管乐团、青年舞蹈团、陶瓷艺术展览馆、当代艺术空间、音乐厅、室内乐厅、舞蹈排练厅等多个教学实践基地,学校在2000年、2010年两次获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二、艺术教育工作机制
学校建立健全美育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落实学校党委在美育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明确学校党委书记为美育工作第一负责人。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定期研究美育工作和相关学科专业发展,切实加强美育工作组织领导。成立“华南理工大学美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美育尤其是艺术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总体领导,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主管人才培养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党委办公室(学校办公室)、党委组织部、校团委、发展战略与规划处、教务处、研究生院、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财务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艺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设计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等部门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和实施学校美育发展规划,协调美育相关学院和单位制定美育工作经费预算。
三、艺术课程建设
学校立足岭南地区传统文化艺术特色,充分发挥学校艺术学科专业优势,积极探索构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深化“明道育德”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公共艺术课程、专业艺术课程的德育内涵,让公共艺术课程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堂,将德育渗透、贯穿专业艺术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同频共振,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面向本科生开设舞蹈欣赏、民族舞蹈、粤剧与摄影艺术、等艺术通识教育课程,2021-2022学年共开设艺术通识课程122门。学校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自2021级开始,所有本科生须修满3个人文素质教育(包括由校团委、校学生会等校级学生组织及各院团委、学生会组织的艺术活动等)学分方能毕业。除艺术类专业学生以外,所有本科生须修满至少2个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方能毕业。加强艺术在线课程建设,提高公共艺术教育展示度,建设大学美育、建筑美学、形体与形象塑造、新媒体艺术等一批艺术教育大规模在线教育课程(MOOC)和微课,推进艺术教育课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大学美育、戏剧审美与剧场实验、英美音乐与文化、建筑美学等4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有氧健康舞蹈、说话的艺术、摄像基础等课程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进在“虚拟第三学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2021年寒假、暑假“虚拟第三学期”共开出1+1塑形健身舞蹈、形体与形象塑造、英美音乐与文化、建筑美学、风景园林美学、英语电影与文化、说话的艺术等10余门公共艺术课程,并在大学城校区为艺术学院音乐表演专业本科生开设《粤剧唱腔与身段表演》课,通过已具有音乐素养的学生参与学习、表演,来带动更多学生关注、传播、弘扬粤剧艺术。课程一经开设,就受到广大学生的追捧,学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传承基地还在大学城校区清代黄公祠设立粤剧艺术博物馆,成为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场所。
开设《艺术修养》课程,采用直播形式,在大学城校区设立主课堂,面向五山校区与国际校区同步开课,扩大美育受众面。共邀请国内十位专家来校授课,《艺术修养》课程内容丰富、新颖,覆盖面广,信息量大,涵盖了音乐、舞蹈、美术、建筑、杂技、摄影、戏剧、文学等领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学生广泛好评。
《“以美育人”——华南理工大学美育公共课程建设与拓展化教学创新设计》、《粤曲粤韵沁华园传承创新显实效——华南理工大学扎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特色课程视角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创新》分别获得2022年广东省高校美育优秀案例一、二、三等奖。
四、艺术教师配备
学校不断加强艺术师资队伍建设力度,现有专兼职专业艺术和公共艺术教育教师150余人。多名艺术教师获得“金钟奖”、文化部“文华奖”、“丝路文化贡献奖”、“荷花奖”以及“鲁迅文学艺术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励;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等多类项目。学校注重加强艺术教学名师培育,在同等条件下,对艺术教师申报各级教研教改项目、各类教学奖项予以优先考虑。2021年推荐“音乐与舞蹈美育工作室”“设计与美术美育工作室”等4个工作室申报广东省美育名师工作室。在2021年广东省首届美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音乐、舞蹈类)决赛中,艺术学院教师梁晶晶、孔令怡、黄琳、王娜在高校组比赛中均获得一等奖。艺术学院教师陈刚毅、设计学院教师王雁获学校2021年度“教学优秀奖”,艺术学院教师潘谊获2021年度学校2021年度“教学新秀奖”。2021年立项建设“岭南传统文化基因的植入——电子音乐课程中创作理论与技术实践的结合与创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方法改革探索”等艺术相关校级教研教改项目,艺术学院“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教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意义研究”项目获批2021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五、艺术教育经费投入和设施设备
学校重视艺术教育经费投入和艺术设施修缮维护,有效保证艺术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艺术学院配备有琴房、音乐厅、室内乐厅、交响乐排练厅、合唱排练室、舞蹈练功厅、录音棚、多媒体音乐教室、数码钢琴教室、电脑音乐教室、电子音乐实验室、施坦威钢琴,以及包含中外音乐、舞蹈音像、图书、乐谱资料的专业图书室。设计学院设有造型艺术、服装设计、陶艺设计、模型制作、创新设计及CAD中心6大综合实验室,包括CAD、雕塑、油泥、材质、人机、绘画、机加工等专业领域共25间实验室,总面积近3000㎡,设备资产总额近1000万元,设备总数1000余台件。完善学校艺术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在对艺术教育相关学院下拨日常运行经费的基础上,每年根据需要增加专项经费投入,不断提高艺术教育软硬件设施水平。
利用学校贴息贷款项目,购买施坦威MT-170三角钢琴1台、恺撒堡KS2+自动伴奏钢琴(含系统)1台、珠江UP118T立式钢琴23台,马林巴1台、西洋大鼓1个,以及音乐录音实验室加速卡、转换器等一系列设备,使用经费149.159万元。
六、课外艺术活动和校园文化艺术环境
华南理工大学坚持以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蕴为支撑,依托校内外资源,精心举办一系列健康高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不断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进行艺术实践。
一是精心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品牌,增强校园文化氛围,着力提升广大青年文化艺术素养。围绕学校红色基因、革命精神和百年办学文脉,挖掘历史故事、选树时代典型,持续展演原创话剧《红色甲工血色浪漫》,获评广东省教育工委党史进校园系列活动典型案例“推动党史嵌入校园文化”类二等奖;创作编排原创舞剧《微光》,以李莎等志愿者的经历为故事原型,将理想、青春、热爱、支教等元素融入优美的舞蹈编排和写意的舞美设计,生动展现出华南理工学子在乡村振兴主战场蹿厉奋发、勇毅前行的青春风采。克服疫情常态化影响,倡导和支持各级团学组织广泛开展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具有思想引领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举办华园诗词大会、柠檬音乐节、“华音初上”校园歌手大赛、“三走”体育嘉年华等品牌活动近70场。
学校展览馆作为校园文化艺术环境的一部分,设计学院利用展览馆开展本科毕业设计展、周建云中国画展等为学校营造艺术氛围,《服装面料再设计》、《建筑初步》、《公共景观设计》、《居住建筑设计》、《面料再造》、《时尚陈列设计》、《模型制作》等7门课程进行了公开课程展。让师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文化的内涵,以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和审美情趣。
二是精心培育文化艺术社团组织,着力提升第二课堂艺术教育质量。学校现有笃行剧社、乐群相声社、Nature国际舞协会、陶艺协会、吉他协会、S.K.Crew街舞协会、星月口琴社、追光音乐剧社、Melody音乐协会等艺术类学生社团19个,2022年有2489名在校生参加校级艺术类社团。目前学生艺术团有合唱团、爱乐乐团、民族乐团、舞蹈队、话剧社5个分团,团员广泛分布在3个校区,通过换届与招新,吸引了一大批艺术爱好者参与到艺术团活动中,他们是艺术活动的中坚力量,活跃在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爱乐乐团录制校歌被党委宣传部采用,舞蹈队《逐·光》入选第十七届广东大学生舞蹈大赛决赛。
学校为艺术类社团选齐配强指导教师,联系省市专业艺术团体为相关社团提供专业扶持,通过社团走进国际校区系列活动、社团文化活动月等品牌活动,进一步推动学生社团内涵式发展。
三是精心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引进来”“走出去”。持续深入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展演等品牌活动,不断提升广大师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鉴赏水平,丰富校园文化内涵。联合广州大剧院推出原创歌剧《刑场上的婚礼》,从艺术性、实验性角度创新,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艺术体验。在校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文化艺术竞赛和交流活动,在2022年广东大学生校园文体艺术季活动之舞蹈大赛、歌唱大赛、书法大赛等子活动中均取得佳绩。
华南理工大学作为广东省“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首批入选高校,连续3年开展“艺术教育服务社会,美育育人普“惠”粤东”的工作, 6月、10月至11月,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共派出行动实施团队18人,对口帮扶揭阳市5所乡镇中小学,以美育人,以美培元。设计学院圆梦·设计实践服务队奔赴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小忙兔村,开展为期7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设计学院学子们用画笔描绘乡土文化,用色彩装点村容村貌,传播先进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前期团队的“传帮带”,结合各校美育工作的现状及困难,因地制宜,深入优化符合各校实际、接地气的实施方案;以学生喜闻乐见、参与度广的音乐、舞蹈课为抓手,开设了《基础乐理》、《声乐》、《合唱》、《音乐鉴赏》、《舞蹈鉴赏》、《校园集体舞》等;在课程基础上开展合唱团、舞蹈队、朗诵小组活动,推动了校园艺术社团训练日常化、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化,得到帮扶学校师生的高度好评。1月,在大学城校区学术大讲堂举办华园粤韵—教育部“广东粤剧艺术传承基地”、广州粤剧院“戏曲进校园”年度专场演出,“广东粤剧艺术传承基地”传承小组学生与广州粤剧院艺术家一道,为在校学生奉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广东大戏。5月,承办广东省第十一届大学生运动会,举办开幕式及闭幕式,艺术与体育的融合成为开、闭幕式文艺演出的一大特色。艺术学院刘波教授担任开、闭幕式文艺演出总导演、梁军教授、刘丁副教授创作运动会主题歌《一起追风吧》。华南理工大学发扬“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以“一流的大学一流的体育”为目标,举全校之力推进筹备办赛工作,为全省高校打造“青春激扬,奔向未来”的魅力舞台,为参赛同学们留下弥足珍贵的青春记忆。
七、存在不足
当前学校艺术教育发展主要存在以下薄弱环节:一是艺术教育协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艺术教育经费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
八、下一步工作计划
针对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加强美育尤其是艺术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艺术教育资源,大力开展以艺术教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支持院(系)根据科特点建设艺术教育课程,并将其纳入公共艺术课程学分;二是统筹学校“双一流”建设资金、“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资金”和其他各类资源,加大对艺术教育的经费支持力度,保障艺术教育工作的经费需求。积极争取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资源,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艺术教育经费来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