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第一次了解卫梓松先生的故事,太震撼了!”“此次实践研学令人感动,更催人奋进。”
为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华南理工大学充分运用红色教育资源开展实地研学。5月27日,学校建筑学院、学生工作部(处)、校团委等单位联合组织教师党员、辅导员、“习语心传”学生党员宣讲团、青马班、学生代表等一行90余人前往韶关坪石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开展“书画剧歌缅先师、教育发展建新功”实地研学。乐昌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市政协党组副书记谭群英出席并致辞。

办学旧址实地研学
研学期间,师生一行探访了学校办学源头之一的原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办学旧址,参观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化学系、建筑工程系、古渡口等旧址。寻迹溯源,旧址掩映在樟树林里,在此伫立深思,感悟着先贤在烽火中的办学艰辛,仿佛回到了那段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峥嵘岁月。
师生们还参观了杜定友图书馆,领略感受卫梓松、杜定友等先师遗风,听“三师”志愿者讲述华南教育前辈烽火连天中坚持教育办学、实践工业救国的故事。华南教育研学基地作为珍贵的教育文化遗产,是民族存亡之际华工师生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的鲜明体现,激励着每位华工人将这份红色基因传承发展并融入学习生活中,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凝聚奋进力量,谱写时代华章。

活动现场
研学过程中,师生们通过亲手创作的书画、亲力打造的原创话剧、倾心演唱的原创歌曲,表达了对坪石先师的崇高敬意和深切缅怀。学校将吴硕贤院士书法作品《烽火逆行,弦歌不辍》和建筑学院师生“故景新墨”书画展作品赠予乐昌市;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教师党支部教师为大家现场讲授微党课《华南教育坪石故事》,以逆行、归国、坚守、不屈、乐观、研究、育才等七个方面全面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华南教育在坪石的延续以及产生的深远影响;学生原创话剧《坚守的爱国者》用极具感染力和张力的表演再现了建筑工程系系主任卫梓松在烽火中建设校舍、坚持教学,拒绝敌人诱惑、最后以身殉国的感人事迹;学生们还唱响了原创歌曲《致坪石先生》和创作于坪石的抗战歌曲《杜鹃花》,“淡淡的三月天,杜鹃花开在山坡上……”,动人的旋律让人动容,生动展示了抗战烽火岁月不屈的民族精神和“烽火逆行、弦歌不辍”的坪石先师们教育救国的家国情怀。
据悉,作为华南理工大学办学源头之一,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在抗日战争时期先后随校迁徙至云南澄江、广东坪石等地。在粤北坪石等地办学期间,有志青年在迁徙流离中坚持学术理想,坚持抗日救亡。烽火连天的年代,尽管办学条件简陋艰苦,师生们在流离之中仍坚持求知,践行着教育报国的理想。其中不少教授也成为了1952年华南工学院正式组建的开路先锋。
近年来,学校不断寻根溯源,固本铸魂,多次组织师生走进坪石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同时,以华南理工大学校友为主体的设计团队,修复了多处办学遗址,规划设计并建成多个纪念馆。华工人挖掘红色基因,在粤北大地寻找精神文脉,以激励青年学子牢记党史校史,汲取奋进力量,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图文/学生工作部(处) 建筑学院 编辑/孙彦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