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学校继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健全师生员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工作机制。推进学校学术委员会章程的修订工作,要求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持续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科技管理“放管服”改革,优化科技评价制度建设,树立正确科技评价导向,加强监督评估和科研诚信体系建设,营造追求卓越的学术氛围,着力推动学校改革发展,营造新时代高校创新文化。
一、持续优化学术治理体系
2021年,学术委员会继续围绕如何优化学校学术治理体系展开工作。积极参与学校修订《华南理工大学章程》,继续开展学术委员会章程修订完善工作,进一步明确学术委员会职能,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院系学术治理体系方面,指导院系依据《华南理工大学学院学术分委员会规程(试行)》完善学术分委员会建设,明确学术分委员会的职能权限、组成规则、工作制度。指导电子商务系和旅游管理系、未来技术学院等3个学院新成立学术分委员会,微电子学院、建筑学院等10个学院完成委员调整,进一步优化了学校学术治理体系。
二、持续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以服务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全面提升学校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对学校科技相关工作进行认真思考和总结,科学谋划学校科研发展,协助编制“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编制深化建设“学术华工”行动方案,聚焦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社会贡献力。
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深化科技管理“放管服”改革,提升科研绩效,着手修订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系列管理办法,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激发科研人员创造性和创新活力。
持续深入推进科技评价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构建“赋权增能式”科技评价体系,将“考核达标”式评价转变为“可持续性”评价,消除评价体系工具化、趋利化倾向,形成涵盖人文精神和创新文化建设的科技评价管理长效机制。对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三评”、“破五唯”及相关政策文件要求,聚焦“不得”“禁止”事项等负面清单,坚决做到令行禁止。大力推进院校两级合作,形成学校定框架、学院定方案的整体布局,突出学院改革主体地位,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推行“一院一策”制度,充分调动各学院积极性。建立健全院系学术分委员会制度,由学术分委员会审议评定职称评聘、人才称号、项目评审等工作中涉及成果评价的重大事项。采取“定性+定量”方式科学设置分类评价标准,加强国内外同行评议,结合学科发展需求,对成果评价指标定期评估、适时调整。推广校园数据共享机制,把教师从繁琐的“填表”“被评审”和“评审”等日常杂务中解放出来,让广大教师潜心研究。
三、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学术生态进一步优化
积极营造“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尊重学术规律,恪守学术道德,严守学术底线,开展医学科研诚信与作风学风建设专项教育整治活动,建立科研诚信专栏,及时发布警示案例,营造良好科研生态。
坚决破除“五唯”顽瘴痼疾,避免过度依赖客观数据,对影响因子“急功近利”,形成“数字崇拜”。加强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以提升质量为导向,严格管理学术论文发表环节,更新预警和“黑名单”期刊,杜绝为了创新而创新,避免学术研究功利化、形式化、表演化。鼓励师生和科研人员以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为追求,注重原创性、发展性、颠覆性研究,做到长期积累和持续攻关,合理高效配置学术资源,发表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加强学术诚信建设,着手修订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管理办法,强化监管机制,联合纪检、人事、学院等单位建立联合监管机制,严把人才的科研诚信、道德品质和专业能力关,对学术不端“零容忍”。严明学术纪律,受理6起涉嫌学术不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