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2020年艺术教育发展报告

发布时间:2021-04-24浏览次数:102

 

2020年,华南理工大学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精神,扎实推进开展艺术教育工作,在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艺术教育基本情况

学校现有音乐表演、音乐学、舞蹈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6个艺术类本科专业和艺术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建有首个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专场音乐会的非艺术类院校青年交响乐团以及交响管乐团、陶瓷艺术展览馆、当代艺术空间等多个教学实践基地,粤剧艺术传承基地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学校在2000年、2010年两次获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学生2020年在各类艺术竞赛、展演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显示了学校积极实施艺术教育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如在广东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表演类)活动中,华南理工大学参赛作品斩获一等奖5项,三等奖1项,优秀创作奖4项。其中,原创抗疫舞蹈《守护》获得舞蹈乙组(专业组)一等奖第一名;原创歌曲《春的音画》、《潮州印象》获得声乐乙组一等奖、原创抗疫歌曲《冬去春会来》获得声乐甲组(业余组)一等奖;器乐《奥伯龙序曲》获得乙组一等奖、器乐《纳瓦拉舞曲》获得甲组一等奖;朗诵《吾辈青春》获得甲组三等奖。《守护》《春的音画》《潮州印象》《冬去春会来》获得优秀创作奖。

二、艺术教育工作机制

学校建立健全艺术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落实学校党委在美育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明确学校党委书记为美育工作第一负责人。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定期研究美育工作和相关学科专业发展,切实加强美育工作组织领导。成立华南理工大学美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美育尤其是艺术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总体领导,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主管人才培养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党委办公室(学校办公室)、党委组织部、校团委、发展战略与规划处、教务处、研究生院、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财务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等部门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

三、艺术课程建设

学校立足岭南地区传统文化艺术特色,充分发挥学校艺术学科专业优势,积极探索构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面向本科生开设西方音乐作品欣赏、舞蹈欣赏、民族舞蹈、钢琴基础弹奏、戏剧审美与剧场实验、粤剧与摄影艺术、粤剧艺术赏析、粤剧唱腔与身段表演等一批艺术通识教育课程,每年修读人数约13000人次。自2019级开始,学校规定除艺术类专业学生以外,每位本科生须修满至少2个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方能毕业。加强艺术在线课程建设,建设大学美育、建筑美学、手机摄影、中国传统文化、岭南文化等一批美育大规模在线教育课程(MOOC),推进艺术教育课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大学美育、戏剧审美与剧场实验、英美音乐与文化、建筑美学等4门课程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有氧健康舞蹈、说话的艺术、摄像基础等课程入选2020年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四、艺术教师配备

学校不断加强艺术师资队伍建设力度,现有专兼职专业艺术和公共艺术教育教师150余人。多名艺术教师获得包括金钟奖”“文华奖”“鲁迅文学艺术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全国美展铜奖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奖励。艺术教师原创室内乐《秦粤时空》2019年首获国家艺术基金小型剧(节)目和作品创作资助立项,实现了在国家艺术基金该项目上零的突破。学校重视引进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交流,2020年先后邀请人民音乐出版社副总编辑赵易山、著名古琴演奏家茅毅、旅欧女高音歌唱家郭森等名师大家来校授课、开设讲座和专场音乐会,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大师风采。学校注重加强艺术教学名师培育,在同等条件下,对艺术教师申报各级教研教改项目、各类教学奖项予以优先考虑。艺术学院王娜老师、设计学院薛颖、熊巍、梁明捷老师2020年获评学校教学优秀奖 2020年立项建设视听传播创意类课程的多平台实时+错时线上教学等艺术相关校级教研教改项目,设计学院科产教融合的设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实践研究项目获批2020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五、艺术教育经费投入和设施设备

学校重视艺术教育经费投入和艺术设施修缮维护,有效保证艺术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如近年来依托艺术学院在大学城校区建设录音、录像采编、指挥与排练、合唱排练与录制4个实验室,建设音乐教室、数码钢琴教室、音乐电脑制作教室、舞蹈练功房等13间专用教室和64间琴房,在五山校区建设舞蹈练功厅、音乐厅和26间琴房;依托设计学院建设模型实验中心、服装设计实验中心、信息交互设计实验中心、陶瓷艺术与设计实验中心等多个实验中心,针对普通学生建设了陶瓷艺术体验馆、三维动作扑捉实验室等新兴实验室,有效提升学生对高新技术的艺术体验。完善学校艺术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在对艺术教育相关学院下拨日常运行经费的基础上,每年根据需要增加专项经费投入,不断提高艺术教育软硬件设施水平。

六、课外艺术活动和校园文化艺术环境

学校坚持以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蕴为支撑,依托校内外资源,精心举办一系列健康高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不断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进行艺术实践。

一是精心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品牌,着力提升广大青年文化艺术素养。积极举办华音初上校园歌手大赛、爱上女主播播音主持大赛、赏中华诗词承千年文脉华园诗词大会等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喜闻乐见的优秀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突出中华传统文化与原创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提升了广大青年师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艺术鉴赏力。

二是精心培育文化艺术社团组织,着力提升第二课堂艺术教育质量。学校现有乐群相声社、民族器乐协会、书画协会、陶笛艺术协会、纸艺坊、陶艺协会、子非鱼汉服协会、笃行剧社、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戏趣社等文化艺术类学生社团58个。学校为文化艺术类社团选齐配强指导教师,进一步推进学生社团的内涵式发展,并联系省市专业艺术团体为相关社团提供专业扶持。

三是精心整合校内外资源、创作艺术展演作品,持续深入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品牌活动。组织学生围绕学校红色基因、革命精神和百年办学文脉,挖掘历史故事、选树时代典型,先后编排《红色甲工 血色浪漫》《星星之火》《真理的甘甜》等原创话剧,获得广泛赞誉和热烈反响。邀请中央民族歌舞团、广州芭蕾舞团等专业艺术团体,以及广东省话剧院大型原创话剧《信仰》到学校进行专场演出,广受师生欢迎。作为广东省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首批入选高校,学校2020年深入实施美育浸润行动计划,从美育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为对口支持的揭阳市惠来县京陇学校、实验小学、慈云世铿学校、明德学校提供定向帮扶,推动中小学美育日常化、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七、存在不足

当前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存在以下薄弱环节:一是文化艺术类活动的品牌化有待加强,专业性有待提升;二是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大投入,以满足高水平艺术教育发展需求。

八、下一步工作计划

针对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完善艺术教育指导体系,与校内外专业艺术团体加强联系,聘请专业指导教师对艺术教育活动进行指导,尽可能为人文艺术类学生社团提供更多专业指导;二是积极争取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资源,建立多元筹资机制,完善政府、社会、高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美育经费来源体系。